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是通过有限的地形高程数据实现对地面地形的数字化模拟(即地形表面形态的数字化表达)。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
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逶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裸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1. 喜马拉雅高山区,位于藏南,由几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山脉组成,平均海拔6000米左右。其中位于中尼边境、地处西藏定日县境内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顶部长年覆盖冰雪,其南北两侧的气候与地貌有很大差别。
2. 藏南谷地,位于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之间,即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流经的地域。这一带有许多宽窄不一的河谷平地和湖盆谷地,地形平坦,土质肥沃,是西藏主要的农业区。
3. 藏北高原,位于昆仑山、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约占全自治区面积的2/3。由一系列浑圆而平缓的山丘组成,其间夹着许多盆地,是西藏主要的牧业区。
4. 藏东高山峡谷区,即著名的横断山地。大致位于那曲以东,为一系列东西走向逐渐转为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其间挟持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三条大江。山顶终年不化的白雪、山腰茂密的森林与山麓四季常青的田园,构成了峡谷区三江并流的壮丽景观。
ASTER GDEM数据由日本METI和美国NASA联合研制。自2009年6月29日V1版ASTER GDEM数据发布以来,在全球对地观测研究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ASTER GDEM V1原始数据局部地区存在异常,所以由ASTER GDEM V1加工的数字高程数据产品也存在个别区域的数据异常现象。
ASTER GDEM V2版则采用了一种先进的算法对V1版GDEM影像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数据的空间分辨率精度和高程精度。该算法重新处理了1,500,000幅影像,其中的250,000幅影像是在V1版GDEM数据发布后新获取的影像。日本METI和美国NASA两个机构对V2版GDEM的数据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V2版对V1版中存在的错误做了很好的矫正。ASTER GDEM V2全球数字高程数据于2015年1月6日正式发布,用户可以通过本平台获取经过拼接处理后的数据。
ASTER GDEM V2全球数字高程数据于2015年1月6日正式发布,空间分辨率为1弧度秒(约30 米),格式为GeoTIFF,参考大地水准面为WGS84/EGM96,特殊DN值:无效像素值为-9999,海平面数据为0。精度:垂直精度20米,水平精度30米。
西藏ASTER GDEM V2数据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