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地理空间视角,看全球第四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
战略定位


02
空间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继续发挥比较优势做优做强,增强对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土地开发强度是指城市中建设用地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其中广州、佛山、惠州土地开发强度面积较大,但土地开发强度占比较高的分别为澳门、东莞和深圳。

城市绿被率是指植被面积与总面积的比值,其中植被面积包含耕地、园地、林地、灌木丛、草地五类。植被覆盖面积较大的为肇庆、惠州、江门,绿被率较高的分别为肇庆、惠州和香港特别行政区。
03
生态环境
粤港澳大湾区气候温和、空气环境好,自然条件宜居,秉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完善生态环境保护顶层设计,持续深化粤港澳三地生态环保合作,着力打造'优质水源、优良环境、优美生态'的绿色城市群名片,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推动绿色发展继续引领全国。

生态用地类型分为自然生态用地和人类活动用地两大类,上图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人类活动用地占比较高且分布比较集中。自然生态用地又可细分为湿地、森林、农田、草地和城镇五大生态系统,其中湿地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城镇生态系统分别与土地覆盖数据中的水域、草地、建设用地一一对应,森林生态系统对应土地覆盖数据种的林地、灌木丛,农田生态系统对应土地覆盖数据中的耕地和园地两类。

植被覆盖度是刻画地表植被覆盖的一个重要参数,也是指示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之一。大湾区周边均为高覆盖度植被,中部核心区域的植被覆盖度最低。

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土地覆盖数据、植被覆盖分级数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数据、红树林分布数据、行政区划数据、地貌类型数据等由“数据禾”制作并发布。文章转载或引用,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