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吉林省中部的玉米带现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建国以来,玉米种植面积的时空分布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50年间,吉林省中部玉米带的玉米种植面积占呈波动增加趋势,并在1996年达到最高值,1997年后又开始下降;1980年以后,即吉林省中部玉米带大规模产业化发展以后,玉米种植重心向东移动。
收藏
点赞
摘要:随着农作物遥感业务的不断延伸和农业生产管理对遥感监测需求的不断提高,业务运行管理效率问题日益凸显。该文通过对农作物遥感监测业务管理流程进行了系统化梳理与调整,设计开发了"农作物遥感业务管理系统"。
摘要:本文基于GEE,使用Sentinel-2数据快速提取了江苏省2017年冬小麦与冬油菜的空间分布。
摘要:该文分析了当前耕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非粮化”问题和耕地“非粮化”对粮食生产的冲击。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优化粮食生产布局,稳定种粮面积比例;稳定和完善种粮补贴政策,进一步加大对规模化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及规范性;细化农地利用类型,对耕地流转的农业用途做明确的划分; 为规模化种粮者提供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
摘要:针对近年来我国典型地区耕地流转中出现的过度“非粮化”问题,剖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 的对策建议,即:完善粮食补贴制度、对耕地流转的农业用途做明确的划分、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 入、切实保障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大金融信贷、农业保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摘要:文章选择江苏省水稻主产区50 个1∶50 000 比例尺标准地形图图幅单元为研究 区域,基于江苏省5 m 空间分辨率耕地遥感数据库,利用2011—2019 年水稻生长期内多源 遥感卫星影像,提取研究区当年的水稻种植面积及空间分布信息。运用数理统计和GIS 空间 分析功能,研究水稻面积变化幅度、变异系数以及转非水稻面积的时空分布特征,继而分析 2011—2019 年水稻种植面积的时空动态变化。
摘要:本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 平台,使用2140 景Landsat 影像进行像元级融合,重构目标年份季节最小云量影像集,构建多维分类特征集,利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实现了1990、1995、2000、2005、2010 和2016 年赣南柑橘果园的分布制图。
摘要:文章系统总结了国内外近10 余年无人机遥感在 农作物分类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无人机平台和传感器,归纳了农作物分类特征 及算法的使用情况,指出了无人机遥感农作物精细分类研究存在的问题。
摘要:利用2010—2018 年陈旗的遥感数据、地面样方调 查数据进行最优估算模型建立,反演地上生物量,并利用牧业统计数据计算草畜平衡状况。
摘要:选择松嫩平原中部(海伦市)为研究区域,利用2014、2015、2016、2017 和2018 年5 年农作物空间分布数据,选取水稻、玉米、大豆和其他作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年际间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作物面积转换、作物轮作等。
摘要:本研究在充分了解基于遥感抽样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测量业务流程的基础上,设计开发了基于遥感抽样的农作物种植面积测量野外调查系统,将农作物面积测量野外调查的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采集、任务分配、调查进展实时监测等整个业务流程集成为一个数字化系统平台,并基于可移动终端设备实现了野外调查数据采集的核心系统功能。
摘要::该文针对秸秆焚烧过火面积动态监测中高时间、高空间分辨率难以同时实现的问题,提出利用多源数据(Landsat8、GF-1、HJ-1A/B)来提升中分辨率卫星遥感的观测频次,并通过叠置分析和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技术提高面积提取精度。
摘要:该文通过综述近10 a来无人机遥感农作物长势关键参数反演的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基于无人机遥感方法的农作物长势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方面提供参考。
摘要:高分辨率遥感对地观测为我们从空间与时间2个维度客观反演地表格局—过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本文遵循时空协同的研究思路,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开展了农业遥感领域2个典型的问题研究。
摘要:该方法将遥感影像划分为典型目标地物像元、非目标地物像元和混合目标地物像元3个部分。典型的目标地物像元和非目标地物像元,采用硬分类方法(ISODATA)聚类确定类型; 混合目标地物像元采用非线性支撑向量回归混合像元分解模型,从目标地物端元光谱库和非目标地物端元光谱库中多次随机选择像元,进行目标地物不同丰度值的混合像元模拟,构建样本库进行支撑向量回归,提取出混合像元的目标地物丰度。该文以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选用2006年4月7日的TM影像,采用软硬结合的分类方法进行冬小麦识别。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对农业领域的全面普及,作为信息技术与农业领域深度融合的标志性技术——智慧农业,必将为现代农业带来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文中分析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在国内外农业领域应用的研究现状,通过案例重点阐述了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新模式,农产品经营状态的新体系,农业领域管理服务的新思维,并通过大数据时代下群体智能,混合—增强智能与自主智能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展望了未来农业的应用前景,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利用450~882 nm范围内单波段和任意两个波段构建归一化光谱指数(NDSI),比值光谱指数(RSI)和简单光谱指数(SSI),计算CGI与光谱指数的相关性,筛选出相关性好的光谱指数,结合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建立反演模型。以CGI为指标,运用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对2015年小麦多生育期的长势监测。
摘要:本文基于成灾综合评价法,从干旱对玉米和小麦种植的危险性、玉米和小麦在干旱环境下的暴露性、玉米和小麦种植在干旱胁迫下的脆弱性和区域农业抗旱能力4个方面选取指标构建作物干旱风险模型,利用1981—2016年气象数据资料及玉米、小麦生育期资料、玉米小麦产量和面积等数据,分析计算宁夏各地区的玉米和小麦的干旱风险。
摘要:根据植被指数的时间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时期的植被指数与产量之间的相关性,确立适用于东北地区的大豆遥感估产的最佳时期。7月下旬至8月中旬获取的作物NDVI与作物产量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并且不同时期的NDVI之间的相关性非常弱,在利用NDVI预测大豆单产时要采用7月下旬和8月中旬两个时期的NDVI。NDVI与大豆单产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NDVI与大豆单产的相关性并不是很高,表明NDVI并不是惟一与大豆单产有关的变量。
摘要:以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水稻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水稻估产模型。
摘要:本文以冬小麦全部9个月生育期的984景影像作为数据源, 依次经过数据预处理、标准图幅单元的NDVI合成、样本点选择、冬小麦面积指数构建、冬小麦作物类型确认、省域范围制图及精度验证等步骤完成研究区域内冬小麦面积的提取。
摘要:定量研究了2000—2010 年,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度及其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揭示了城市化进程对植被景观的干扰过程及生态质量的影响。
摘要:本研究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云平台,在线调用中分辨率的光学、微波遥感数据,创新性地采用了按月提取、按直方图大小提取特征的方式,采用随机森林分类器,绘制海南省2016年10 m分辨率水稻种植分布图。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南方多云地区水稻分类,提取结果能够体现不同地类之间的差异,且与实际地表的地块边界、纹理符合良好。
摘要:以京津冀地区为例,综合考虑遥感数据源成本、数据处理时间以及时间分辨率等要素,提出了一种以MODIS-NDVI产品为主要数据源,提取冬小麦播种面积的技术方法。
摘要:利用2015年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地形资料,基本查明了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海岸线、红树林、湿地、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地表水和土地荒漠化等分布现状。
摘要:无人机遥感具有使用成本低、操作简单、获取影像速度快、地面分辨率高等传统遥感无法比拟的优势。该文通过分析仅含红光、绿光和蓝光3 个可见光波段的无人机影像中植被与非植被的光谱特性,同时结合健康绿色植被的光谱特征,借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的构造原理及形式,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红、绿、蓝3 个可见光波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可见光波段差异植被指数VDVI。
摘要:利用黑龙江省1998 -2006年气象卫星NOAA-AVHRR资料, 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 , 并结合黑龙江省的气象资料和土地利用资料, 对黑龙江省多年的植被长势状况进行分析, 并着重对比分析了2006 年和2007年的植被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