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报告全面总结了我国数字乡村建设的政策举措、发展进程和阶段性成效,归纳了各部门各地区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重要进展和经验探索,是对2020年我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总体情况的集中呈现。
收藏
点赞
摘要:各地区各部门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有力举措防止耕地“非粮化”,切实稳定粮食生产,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
摘要:规范规定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以下简称“两区”)划定数据库的内容、数据组织与管理、数据文件命名、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 本规范适用于开展两区划定工作过程中的两区划定数据库建设与数据交换。
摘要:本标准规定了基于MODIS遥感影像监测山东省冬小麦种植面积的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美国地球观测系统(EOS)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监测与调查。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省级范围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监测。
摘要:TDT 1032-2011 基本农田划定技术规程,本规程规定了基本农田划定(补划)的任务、原则、实施主体、技术方法、技术要求、流程、成果规范等。、
摘要:《规划》紧扣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主题,把乡村建设摆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位置,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着力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规划》提出要推动农业农村“七化”建设,即推动成渝一体化、城乡融合化、产业集群化、生产智能化、经营股份化、产品绿色化、乡村数字化,这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提出的,是我市“十四五”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的基本路径。 《规划》立足重庆农业农村新发展阶段,提出到“十四五”末,要确保实现“一个衔接、两个赶上、三个突破”。“一个衔接”:即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巩固和提升,做好两者的“接力棒”,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两个赶上”:一是农民收入赶上全国平均水平,二是乡村振兴“先行示范类”区县赶上东部地区平均水平。“三个”突破:即农业科技创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推动我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作,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加快补齐的短板。此外,《规划》还提出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稳定在4%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1。
摘要:本标准规定了基于Landsat OLI 遥感影像的大蒜种植面积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OLI 遥感数据进行大蒜面积的监测与调查。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大蒜集中种植区大蒜面积的监测。
摘要:为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高质量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意见》《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浙江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等,编制《浙江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阐明了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发展成效与面临的机遇挑战,提出了“十四五”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建设内容及重点工程,是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依据和行动指南。
摘要:《规划》明确,未来5年,云南省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到2025年,全省农业经济总量预计达8000亿元,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稳定、高效。
摘要:《规划》围绕渔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内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渔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能变革,持续推进渔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推动渔业增效,实现渔业高质量供给、高质量需求、高质量配置、高质量投入产出、高质量收入分配和高质量循环,推动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等内容编制。
摘要: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稳定粮食生产、增加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必要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多次对农业机械化发展做出部署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要求,加快全市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切实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特以《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为指导,衔接相关规划和政策性文件,制定本规划。
摘要:根据今年气候特点和生产实际,为科学指导今年油菜秋冬种生产,农业农村部油料专家指导组会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研究提出2020–2021年度油菜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摘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种业振兴工作。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在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21年7月,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二十次会议,亲自审议通过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并强调“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规划》。10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种业振兴行动方案》。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在随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种业工作决策部署,多次召开会议强调安排,制定了系列政策举措,种业发展取得较好成效,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重要贡献,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离国家种业振兴目标还有差距。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种业振兴决策部署,全面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种业在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牵引作用,加快推进全市种业振兴、着力打造西部种业高地,我们制定了《规划》。
摘要:发展规划中明确了规划背景、总体要求,要求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升产地环境保护水平;加强农业生态环保修复,提升生态涵养功能;打造绿色低碳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健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农业绿色发展科技支撑;健全体制机制,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动能。
摘要: 《规划》明确了新时期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思路,要求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发展主线,着力建设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加强数字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业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改造,强化关键技术装备创新和重大工程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护生态环境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全面提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质量和效益,形成秸秆高水平利用格局,促进全省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方案。
摘要: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促进设施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发展设施农业既是提升农业效益水平、促进农民增收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实现农业集约、节约、环保、绿色发展的需要,更是“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的重要保障。
摘要:“十三五”期间,全市农业经济作物产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按照全市农业农村工作总体部署,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全面优化调整全市农业经济作物产业结构,基本完成“十三五”农业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带动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致富。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风险和困难明显增多的情况下,农业经济作物产业在内涵式发展、在公益性和生态效应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以及促进“一区两群”战略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科学编制规划,统筹推进我市农业经济作物产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助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摘要:《规划》提出,争取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具体包括:实现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行动取得明显成效,农民全面发展取得重要进展,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其中,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将稳定在9500万亩以上、产量稳定在3540万吨以上;生猪存栏稳定在4000万头以上、出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全省现代农业“10 3”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构建起符合我省实际的现代农业园区梯级发展体系,带动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态势。
摘要: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市采取多项措施,促进乡村产业稳步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善。其中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新建、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100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持在223万吨左右。优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更加健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肉、蛋、奶、鱼、菜、果等鲜活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继续提高,做强“津农精品”系列品牌。大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3.8:1,深度挖掘乡村新型服务业产业价值。
摘要:本标准规定了冬小麦苗情长势监测点选取、监测项目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以监测分析、科学研究、生产服务、管理决策为目的的冬小麦苗情长势监测。
摘要:本标准规定了基于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的棉花种植面积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8遥感数据进行棉花种植面积监测与调查。本标准适用于山东省棉花主要种植区的面积监测。
摘要: 《山东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日前公布。山东省提出,到2025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农业强省建设实现重大突破,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全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县(市、区)达到80%以上,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摘要:《纲要》明确“十四五”时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目标:产业规模稳步扩大,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2.5万家,产品总数达到6.5万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800个;产品质量稳定可靠,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9%;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畜禽、水产品及加工产品比重明显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明显提升,绿色生态、品质营养特色更加突出;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品牌知晓率达到80%;产业效益显著提升,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摘要:作为福建省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农业绿色发展目标:到2025年,福建省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一批绿色导向的集成技术和发展模式广泛应用,一套绿色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基本建立,一批绿色生态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资源、生产、产品、碳汇和制度“五个绿色”目标全面实现。
摘要:《规划》是国家“十四五”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层面首次编制实施的水安全保障五年规划,是“十四五”时期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重要依据。《规划》在深入调研、系统分析基础上,充分听取有关部门和地方意见,并组织专家论证后报请国务院审批。《规划》系统总结评估水利改革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以全面提升国家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以全面推进国家水网工程建设为重点,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水安全保障的总体思路、规划目标、规划任务和保障措施等。
摘要: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 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 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 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 年)》和《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 略规划(2018-2022 年)》等文件,结合我省实际,特编制本规划。
摘要:NY∕T 2738.1-2015 农作物病害遥感监测技术规范 第1部分:小麦条锈病,本部分界定了小麦条锈病卫星遥感监测的术语,规定了小麦条锈病卫星遥感监测处理流程、数据源和数据预处理、监测方法、病害测报资料整理汇总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