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针对橡胶林的时空大尺度的监测主要是采用长时间序列的中低分辨率影像,但此类影像存在大量的混合像元,严重限制了橡胶提取精度。为解决这些问题,该研究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计算平台,利用2015-2019年Landsat OLI的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分析橡胶的物候特征,构建分类参数和模型,应用专家知识决策树的分类方法,并结合2015-2019年间每年12月份实地调查数据对橡胶的分类结果进行验证。
收藏
点赞
摘要:从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本着体现改革创新、并与国际接轨的原则,从国家顶层设计的高度,阐述了构建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重大意义、核心理念以及国家公园主体地位的基本内涵,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分类系统和发展目标,明确了建立统一分级分类的管理体制、创新科学规范适用的监管机制、推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解决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和构建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保障机制的基本任务。
摘要:以多期Landsat和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为数据源,提取轿子山自然保护区1992、2000和2018年包括居民用地、农业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和旅游用地在内的人为活动信息,并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人为活动干扰指数,分析了人为活动时空变化格局。
摘要:中国的国家公园系列可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类型归类规划规范,形成为自然型、文化型和文化景观型国家公园3种类型的规划规范,并通过设定省域国家公园体系规划、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国家公园项目规划、国家公园近期与年度执行计划4个层次的规划以及完善规划管理制度,通过科学规划与制度管理走一条中国国家公园发展之路。
摘要:基于GoogleEarthEngine遥感大数据云计算平台,以云南省南洞地下河流域为例,利用近2000景30m 分辨率Landsat-NDVI长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对研究区1988-2016年的年最大植被覆盖度进行定量估算,并分别从流域整体和像元尺度分析近29a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
摘要:中国国家公园的边界、分区和土地利用管理——来自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启示,研究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这两类法定保护地的边界和区划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技术手段的发展进行梳理,并对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进展进行总结。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区界线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的要求,依据,原则,工作程序,成果要求,并对勘界立标中的特殊情况处理提出建议,以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乃至其他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以推进自然保护区勘界立标工作的实施,提升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水平.
摘要:红树林是我国海岸湿地类型之一,自然分布于海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等省区。现有面积约 1.5万 hm2,包括 26种真红树 ,11种半红树。中国红树林湿地直接经济价值不高,而防浪护岸、维持海岸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等生态环境功能显著,属于特别容易被价值低估的海岸生态关键区。
摘要:本研究以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基于该保护区1980年、1990年、2010年、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DEM数据和川金丝猴分布及行为特征数据,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集合种群容量,分析了神农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1980–2015)森林的面积变化、驱动因素以及川金丝猴栖息地面积和破碎化动态格局,论证了神农架保护区对森林和川金丝猴栖息地的保护成效。
摘要: 基于国产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结合野外勘查的方式,对广西红树林面积进行遥感监测并对其群落类型进行野外勘查.
摘要:划分湿地类型,是湿地保护和恢复的前提和基础.在实地调查中记录研究区域的基质,土壤类型,污染源,水资源现状和人为干扰状况等信息,参考《湿地公约》分类体系和湿地成因分类法,分3步对北京市郊区湿地类型进行划分。
摘要:《湿地公约》首次提出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概念,促使社会重视湿地价值,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已认定了200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梳理了《湿地公约》官网提供的国际重要湿地的基本信息,地理位置,湿地管理情况等资料,分析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重要湿地的信息公开现状.
摘要:本文收集了截至2007年底我国建立的2,047个保护区的有关资料,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分析了这些保护区的分布现状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状况, 包括保护的植被类型、野生保护物种以及热点地区。
摘要: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地理统计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中国国家湿地公园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摘要:文章在分析已建自然保护区基础上,研究了自然保护区类型、物种多样性、区域体系布局等方面存在的空缺,提出了调整现有自然保护区(主要方式为合并、升级、扩区)和新建自然保护区(小区、点)的建议,包括合并堵河源和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麋鹿自然保护区的扩区,新建三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火烧坪草地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等一批自然保护区的规划建议,为湖北省自然保护区管理和规划提供依据。
摘要:无人机(UAV)配合遥感系统联合作业,建立低空遥感-地面监测-卫星遥感一体化的"天、地、空"草原监测和信息管理模型,弥补了卫星遥感、传统人工监测时效性、准确性及精细度方面的缺陷,为草原信息化道路开辟了一个实际、准确的方向,且在草原生物灾害监测、模型精细化等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概括了无人机遥感系统的关键技术和作用流程,并结合草原监测现状,对该技术在草原监测与信息管理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摘要:针对无人机遥感技术在提取单株立木信息的限制性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自动单株立木信息提取方法。
摘要: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从发展速度、区域分布、地区比较、归属权限、构成类型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发展状况。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速度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文中有针对性地从规范管理体系、科学规划保护区规模以及完善法律法规体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建议。
摘要:以江西省行政区划图和各自然保护区相关资料为基础,基于GIS 技术,从区域水平上对保护区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
摘要:本文以典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遥感反演、模型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获得植被覆盖度、净初级生产力(NPP)和土地覆被时空数据集,分析2000-2015 年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生境状况时空变化及人类扰动的影响,进而评估自然保护区在栖息地及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效果。
摘要:张建亮,钱者东,徐网谷,张慧,王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格局十年变化(2000—2010 年)评估.生态学报,2017,37(23):8067⁃8076.
摘要:概括美国国家公园体系发展的六个阶段,然后从立法、规划、管理等方面阐述了美国国家公园体系的经验教训及其对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
摘要: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水域、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和自然遗迹资源丰富;分析了目前该省自然保护区在规划开发、保护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对策.
摘要:本研究以海南省为案例,从社区居民问卷分析和机构调查分析入手,分析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讨论建立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的途径、方法和实现机制。
摘要:文章以京津冀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基础信息、植被类型信息以及地形地貌信息为基础数据, 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基本特征, 利用GIS 的叠加分析功能, 研究了京津冀地区的植被保护现状与保护空缺, 分析了自然保护区分布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植被分布与海拔梯度的关系。
摘要:以自然保护区名录数据为基础,采用数理统计、时间序列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在深入认知西藏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现状特点的基础上,从人文和自然角度对其空间布局合理性进行评估。
摘要: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补给谁”和“补多少”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生态补偿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文章提出了“虚拟地”概念并发展了定量方法来确定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最低标准,采用武夷山保护区的数据进行了这一方法的案例分析。
摘要:本文从水文、土壤、生物组成和系统功能等方面论述了鄱阳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进而进行分类和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