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为尝试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多源遥感数据的使用效率,提出了一套基于中分辨率遥感数据的生态系统分类体系。这套体系共有9个一级类、21个二级类、46个三级类,该体系主要依据类别内生态系统特征的相似性,并考虑了气候、地形等因素。最后以海南岛、内蒙古和甘肃3个省为例,探讨了以遥感数据为基础的区域生态系统构成分析方法与应用效果。研究表明,该分类体系有较好的生态学依据,可以支持更加深入的生态系统评估。
收藏
点赞
摘要:植被对生态环境稳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研究植被覆盖变化及驱动机制,可为区域生态保护工作提供参考。该研究利用2000-2019年MODIS/EVI数据,基于像元二分法获取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运用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了FVC变化规律,进一步利用重心模型分析了植被、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变化过程。
摘要:基于自然保护区基础调查项目,并结合历年研究资料,综合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内社区居民分布状况及其对自然保护区的影响。
摘要:针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土地利用类型特点进行分类,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提取2010 年度407 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土地利用斑块,进而分析和统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人类活动的分布现状,最终为管理部门管理和控制区内人类活动提供依据。
摘要: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利用3个时相的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提取绿度、湿度、温度、干度4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建立遥感生态指数,定量评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环境状况变化。
摘要:以广州、佛山、肇庆三市整体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1990年、2000年、2010年、2015年遥感影像解译数据,借助于模型分析法研究了广佛肇近25年来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法,并结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定量估算了研究区1990—2015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摘要:现阶段生态保护与修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机制及启示等方面,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但缺乏系统性的梳理与总结。以中国重要生态功能区祁连山为例,以生态地位、退化现象及成因为切入点,结合已开展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总结了典型生态保护修复措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策略与建议,旨在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提供模式示范。
摘要:基于祁连山地区1982—2006年的GIMMS NDVI数据,采用最大值合成法、均值法、斜率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研究了祁连山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
摘要:本规定规范了县域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调查与评估的主要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
摘要:开展区域尺度土地生态状况的科学评估,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城市群协同发展和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研究方法: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年度数据,遥感数据和气象,土壤等数据为基础,从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3个方面构建评估框架,并采用AHP和CRITIC法确定因子权重,定量评估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地区土地生态状况.
摘要:中亚干旱区分布着世界80%以上的温带荒漠,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论文首先收集实验观测数据验证了干旱区生态系统模型(AEM),然后运用AEM开展数值模拟实验量化研究了1980—2014年中亚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格局,评估了不同环境因子(降水、温度、CO2)的相对贡献率及其交互效应。
摘要: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的海量共享遥感影像数据和强大数据存储与云计算能力,首先利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法高效地处理MOD13Q1\|NDVI数据,直观地分析京津冀2001至2015年植被覆盖变化情况;其次利用阈值法处理DMSP/OLS数据快速提取城镇建区,并利用变化检测法对比分析2001、2013年城镇的扩张和退化。
摘要:.以2000,2005,2010,2015,2018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该区域生态系统格局演变,并运用CA-Markov模型模拟2025年的生态系统格局.
摘要:本文选择城市化发展迅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技术反演京津冀城市群植被覆盖度、生物量和人工表面比例、植被面积百分比等生态参数,结合植被破碎化指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基于遥感参数的生态质量指数综合模型,定量评价了2000—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生态质量及动态变化.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较高的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区,对该区域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进行识别、分类,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地图大数据与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制图。
摘要:本规定规范了植被调查与评估的主要内容、要求和技术方法。
摘要:该文基于Timesat软件中非对称高斯函数拟合法(AG)、双Logistic 函数拟合法(DL)、SG滤波法(SG)3种方法对京津冀2001-2015年MODIS E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拟合重建,从时间序列、空间格局两个维度,并结合统计学与箱形图方法,对比分析了不同方法的拟合效果。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管理提供技术标准支撑和参考依据,发挥国土资源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空间要素配置监管,需要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检测纳入“一张图”管理。
摘要:基于MODIS NDVI遥感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稳定性分析、重新标度极差分析等数理方法,反演了2005-2015年京津冀地区植被覆盖时空演变趋势和稳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植被未来变化趋势进行评估和预测。
摘要:本文根据近年来中国城市化地区资源环境凸显的主要问题,从城市人居环境入手,选取城市黑臭水体和PM2.5 超标天数2 个要素设计城市水气环境黑灰指数,作为城市化地区专项评价的主要指标;同时考虑到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的主体功能导向差异,以京津冀城市化地区为例开展试评价分析。
摘要:为摸清全国生态环境状况和变化趋势,综合评估全国生态系统质量与功能,提出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对策与建议,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经国务院批准,环保部、中科院联合开展"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评估"工作。
摘要:通过收集,整理中国历史上各类逐小时降水数据源,建立了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台站逐小时降水数据集.
摘要:本文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对1990-2015年的相同季节的3766景Landsat影像进行像元级融合并重构最小云量影像集,借助GEE的并行云端计算,快速得到了能够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价与监测。
摘要:武汉地区1988~2002年植被覆盖度变化动态分析
摘要:本文以武汉城市圈为研究对象,分析城市发展对该区域水源涵养功能的影响。文中选取植被、气象、地形、土壤和人为5个因子,分别以植被覆盖度、降水量、蒸发量、坡度、坡长、土壤层厚度和覆盖类型作为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的评价指标,综合采用专家判断矩阵和层次分析法构建其指标体系。利用遥感、GIS等空间分析技术对武汉城市圈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进行评价,并分析影响水源涵养功能的各单因子重要性的动态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
摘要:美丽中国建设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案探索
摘要:合十九大报告内容,阐述了以人与自然为核心的美丽中国建设的内涵,即包括:"三个阶段"的战略任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三个方针",支撑美丽中国的"三个体系",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三个职责",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三个自然";分析了美丽中国所体现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承载、秩序国土以及新型绿色化等方面的格局特征;基于上述认识,尤其是国土空间是美丽中国的载体性质,从自然资源统一管理体系、国土空间融合机制、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绿色发展共享机制以及生态资本富民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支撑美丽中国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新机制。
摘要:本文探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的设计基点,阐释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承载能力评价和预警的基本概念,创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理论模型,并制定了2016 版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的技术流程、评价体系、集成方法与类型划分等技术要点,为全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警全面试行提供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