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以山西省为实验区,基于ICESat/GLA14 测高数据对SRTM1 DEM和ASTER GDEM V2 数据的垂直精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其在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地貌类型中的误差分布情况,并基于地形剖面方法分析了2 种DEM数据在地形表达上的差异。
收藏
点赞
摘要:地貌分类体系是地貌图研制的关键之一,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地貌及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借鉴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1∶100万地貌图制图规范,基于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和计算机自动制图等技术条件,归纳总结了数字地貌分类过程中应遵循的几大原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讨论了数字地貌分类的各种指标:包括形态、成因、物质组成和年龄等,提出了中国陆地1∶100万数字地貌三等六级七层的数值分类方法,扩展了以多边形图斑反映形态成因类型,以点、线、面图斑共同反映形态结构类型的数字地貌数据组织方式,并详细划分了各成因类型的不同层次、不同级别的地貌类型。
摘要:以青藏高原区域大尺度SRTM3-DEM为数据源,运用GIS的窗口递增分析法依次计算2×2、3×3、4×4、5×5、…、32×32窗口下的地势起伏度,然后采用均值变点法科学的分析平均地势起伏度的最佳统计面积并进行分级分析。
摘要: 以峨眉山市地区ASTER GDEM为数据源,运用正方形和长方形窗口递增方法进行地形起伏度分析。结果表明随分析窗口增大,区域内平均起伏度不断增大,但最大起伏度长方形窗口比正方形窗口更快趋于稳定。
摘要:京津冀地区地貌类型复杂,全局单值最佳分析窗口在该地区地形起伏度提取中具有局限性.采集了区内不同地貌、地貌组合样本,采用均值变点法分别提取了各样本地形起伏度的最佳分析窗口,分析了地形地貌对最佳分析窗口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取了京津冀地区的地形起伏度.
摘要:基于SRTM和ASTER DEM数据,在全国范围内选取13个实验区,在渐变尺度下计算平均起伏度变化曲线的"突变点",据此确定中国地形起伏度的适宜计算尺度;结合山地界定标准计算各实验区山地面积,并采用人工解译的山地范围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摘要:本文首先全面论述了时空大数据的兴起发展、主要特点和挖掘手段,进而介绍了时空大数据的自动匹配、变化检测、智能决策等智能处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由对地观测到对人观测的“3S”社会化应用,最后介绍了天基信息的实时智能服务(PNTRC)的现状、发展目标、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
摘要:结合实测数据、矢量化地形图, 从高程精度、位置精度和坡度因子3 方面对比分析两种数据精度。
摘要:本文以华中地区为研究区域,对ASTER GDEM 与SRTM3 数据进行了比较,重点分析了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生成ASTER GDEM 栅格点高程数据所用的ASTER DEM 影像数等因素对2 种DEM 数据高程差异的影响。
摘要:本文选用1:5 万地形图DEM及河流要素作为参照,在青藏高原东麓山区开展实验,分别采用“河流-河谷”位置偏移量与高程中误差来评价两类数据的平面精度与垂直精度。
摘要:利用数据拼接、裁剪、投影转换等技术得到山西省的SRTM DEM 与ASTER GDEM 数字高程数据,通过对SRTM DEM 与ASTER GDEM 数据的高程、坡度、坡向在山西省的对比分析,获取两者的分布差异。
摘要:本文以实测1∶50 000DEM地形图数字化所得25 m×25 m空间分辨率的DEM数据为标准,在不同地貌类型下以坡度、坡向、起伏度为指标对ASTER-GDEM数据进行精度验证。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概况(系统组成、卫星传感器的基本参数、数据特点) , 并与国外其它同类卫 星作了简单比较, 重点总结了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在环境与灾害监测、资源调查、测绘制图、城市、军事等方面的应用和国内近几年 来对中巴卫星影像的研究。
摘要:通过研究和数据验证,发现WRSID2能显著减少高纬度地区的分景误差。该算法原理适用于美国陆地系列卫星,也能够为其他卫星地面系统的研制提供参考。